垃圾是错位的资源,如何将巨量的养殖废弃物变成高价值的资源?陕西大荔县从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出发,积极探索绿色种养循环模式,推动畜禽养殖污染“变粪为肥”,实现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大荔黄河湿地
大荔县位于关中渭北平原东部,黄、洛、渭三河汇流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气候造就了大荔县发达的现代化农业产业,既是陕西省首屈一指的畜牧大县也全国粮、棉、油、红枣、秦川牛等十大商品基地。
据数据统计,2020年全县生猪、禽类出栏量分别为25.9万头和102.36万羽,牛、羊存栏量分别为4.06万头和8.57万头只,合计约50.57万头猪当量,根据畜禽粪污日排泄量计算,全县畜禽养殖年产生粪便约50.77万吨,尿液31.83万吨;全年粮食播种面积95.26万亩、全年蔬菜种植面积20.56万亩、园林水果种植面积64.73万亩。
根据土地承载力测算得出全县土地承载力指数小于1,表明区域内仍有一定的养殖空间,可以适当增加养殖规模。但是,随着养殖规模逐步扩大,畜禽养殖会产生更多的粪尿、污水等污染物,对土壤、水体及大气环境造成污染,且部分养殖场的处理方式较为粗放,迫切需要配套粪污处理设备、优化粪污处置技术和提高粪污处理能力。
规模化养殖场
一边是产生量巨大的畜禽粪污,一边种植基地需要施用肥料来增加品质、提高产量。大荔县农业农村局基于本地种植和养殖现状,采用“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思路,在8家大型规模化养殖场的粪便处理建设实施中,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为指导原则,将粪污进行肥料化、能源化、垫料化利用,形成畜禽粪污高效处理模式。
1头猪平均一天产生2公斤粪污,粪污产量大、气味大,收集、处理要考虑最终的消纳环节。专注养猪30年、环保处理工艺行业领先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大荔投建4座猪场,为打通猪粪还田通道,实现种养循环,铺设支农管网遍及3个镇9个村,共涉及1500余户农户,管线铺设长度近60000米,覆盖消纳土地面积高达13000亩,每年为农户减投增收150-200元/亩地。
在经营过程中,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部分厂区内原有粪污收集贮存设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依托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新建粪污收集处理设施及粪污还田基础设施,包括粪污贮存的堆粪棚、污水收集池、污水发酵池等,粪肥还田的排水沟、灌溉管道等,粪水进行固液分离后,固体粪经好氧发酵有机肥,根据土壤性质、作物种类、客户需求生产各类专用有机肥;液态污水采用分级收集、厌氧发酵、沼气利用、沼液暂存,与周边农户签订沼液消纳协议,铺设支农管网输送,定期规划免费向其施肥还田。
万头全群牧场每天约产生200吨粪污,同时为提高奶牛舒适度又需要周期性补充卧床垫料,将牛粪经处理后转化成垫料回填卧床,既节约粪污处理成本又降低垫料外购成本,这种创新的做法帮助牧场“低碳减排、降本增效”。
总投资4.9亿元、占地938亩的中垦华山牧乳业有限公司是中垦乳业在西北的第一个全资子公司,牧场设计存栏10000头,建有14栋标准化牛舍,项目配套CBT-60智能牛床垫料系统,通过将粪污进行固液分离,污水经厌氧发酵无害化处理后还田消纳,干粪经超高温好氧发酵后转化为符合标准的牛床垫料,全部实现牧场回用,一年可节约超百万元的粪污处理和垫料购买成本。
8家大型养殖场粪污处理问题逐一破解,规模化养殖场也未忽视,大荔县养殖业基础良好,规模化程度高,项目实施中,陆续对32家规模养殖场共计配套建设储粪棚1696m3、集污池2394m3、青贮池1600m3,配置粪污清运车辆、固液分离机、翻堆机、铲车等设备若干,引导养殖场主动将粪污无害化处理之后还田利用或送入有机肥厂统一深加工。
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试验
在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中的氮磷等养分资源时,将固体粪肥和沼液经过腐熟施用,经过分解和养分转运,可替代25%~75%的化肥,不仅能控制水体氮磷污染,且能减少化肥投入,实现生产和环境的双赢。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与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息息相关,为建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长效机制,大荔县在精准政策扶持引导、强化规模养殖场主体责任、鼓励发展生态有机农业、科学指导农户沼液还田量和施用有机肥上下功夫,促进畜禽粪污收集、贮存、处理和综合利用的产业链精细化运营。
目前,全县规模养殖粪污产生量56.92万吨,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量51.3461万吨,处理利用率90.2%;规模以下养殖户畜禽粪污产生量42.39万吨,粪污资源化利用量32.42万吨,处理利用率76.5%;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处理利用率85%,施用畜禽粪肥的耕地面积大幅提高。